寫好易地扶貧搬遷“后半篇文章”
貴州團組織助“新市民”融入新生活
對11歲的侯康皓來說,家附近矮屯社區的“希望工程·陪伴行動”小小主持人興趣班是他學習和玩耍的樂園。學古詩、練播音、說繞口令,不僅讓這個南方男孩的普通話說得越來越標準,也幫助他結交了更多新朋友。
在貴州省銅仁市碧江區的這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,有200多個孩子參加了由團組織開辦的“希望工程·陪伴行動”課堂,這里免費開設舞蹈、書法、繪畫和主持4門藝術課程。
小課堂給從未上過興趣班的孩子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。剛搬到這個陌生的社區時,侯康皓常常記不住家在幾樓。他也沒有朋友,只能和妹妹一起玩。一次,同學帶他到社區的“希望工程·陪伴行動”課堂,他才發現在這里不僅能和同齡小伙伴一起寫作業,遇到不會的問題還有老師輔導。
在新社區里,他漸漸找到了新的伙伴和新的愛好。
實際上,這個小課堂經歷了從“一個學生都沒有”到“半小時報滿一個活動”的過程。銅仁市矮屯社區西部計劃志愿者王林玉回憶,社區剛開設興趣課時,她們帶著大喇叭宣傳也沒人報名。直到最早報名的一批孩子在學習中變得更自信了,在社區中有了越來越多新朋友,幫孩子報名的家長才多起來。
目前,貴州省已經完成188萬名群眾的易地扶貧搬遷和安置。為了讓搬遷群眾更好地融入新生活,貴州省委結合群團組織的職能特點,部署實施“新市民·追夢橋”工程,服務安置點職工、青少年、婦女兒童,引導搬遷群眾在實現穩定脫貧的同時,全面融入城市生活,寫好易地扶貧搬遷的“后半篇文章”。
在遵義市正安縣瑞濠街道,“青年講師團”紅色革命傳統教育、脫貧攻堅成就宣講開展得紅紅火火;在銅仁市松桃苗族自治縣,苗族民間舞蹈四面鼓讓團山社區的孩子從小愛上非遺文化;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,武術興趣班讓安龍縣天菇社區的功夫少年快樂成長……
目前,貴州各地共建設“希望工程·陪伴行動”課堂179個,累計開展陪伴行動6000余次,服務青少年近10萬人次。同時,貴州省68所高校團委與85個安置點團支部結對,開展繪畫、舞蹈、武術、足球、花樣跳繩等多種興趣愛好陪伴項目,共同服務青少年成長成才。
28歲的周會是銅仁市石阡縣平陽社區的搬遷群眾,也是3個孩子的媽媽。大女兒楊雨馨是社區“希望工程·陪伴行動”繪畫班的成員。她自己則參加了青年志愿者脫貧攻堅夜校,接受職業技能培訓。
剛搬來安置點時,周會感覺自己和周圍環境格格不入,現在學習成了這家人融入新社區的重要契機。
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易地扶貧安置點阿妹戚托小鎮,1200多戶居民來自全國唯一一個整鄉易地扶貧搬遷的民族鄉鎮三寶鄉。
為了讓搬遷群眾盡快適應新生活,團黔西南州委以青年志愿者脫貧攻堅夜校為平臺,通過“院壩會”等方式,邀請黨員干部、志愿者走進社區,講述自己脫貧致富、奮斗圓夢的經歷。
在團組織的帶動下,貴州各個安置點的搬遷青年不僅積極參與社區活動,還自發行動起來,積極參與社區志愿服務。
為解決部分社區群眾在購買藥品、網上交費、寄取快遞等方面的問題,平陽社區成立“跑小青”工作站,吸納社區團員青年加入“跑小青”志愿服務隊,為搬遷群眾提供便民服務。
73歲的搬遷群眾馮文服因患有糖尿病行走不便,不清楚家中電費如何查詢、繳納,他打通了志愿者唐輝勇的電話。得知老人的困難后,唐輝勇趕到馮文服家中,幫助老人順利繳納了電費。
“第二天馮文服老人還給我打電話,說家里來了親戚,買了塊牛肉,想邀請我一起去吃飯。”唐輝勇覺得,自己的舉手之勞正逐步得到社區群眾認可,也讓越來越多的社區群眾了解“跑小青”工作站,從而吸引更多社區青年加入志愿服務隊伍。
截至目前,團貴州省委共組建安置點青年志愿者隊伍687支,開展志愿服務1195場次。在全省開辦青年志愿者脫貧攻堅夜校368所,開展各類培訓39406課時,覆蓋群眾50萬余人次。
“社區是我的家,也是一個大家,居民就像兄弟姐妹一樣,我希望能夠為社區做一點事情,讓這里成為一個溫馨、幸福的社區。”唐輝勇說。
團貴州省委書記涂妍說,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“十四五”時期“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、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”的發展目標。貴州是全國易地扶貧搬遷規模最大、任務最重、人數最多的省份,引領搬遷青少年群眾融入社區、安居樂業、追夢圓夢,是團組織圍繞中心、服務大局的責任擔當。全省各級團組織將繼續以“新市民·追夢橋”工程為載體,持續聚焦思想引領,打造特色服務項目,著力促進安置點青少年成長發展,全力建好易地扶貧搬遷青少年的追夢之橋、圓夢之家,為寫好易地扶貧搬遷“后半篇文章”貢獻青春力量。(記者 李雅娟)